第三组广告
  • 内容详情

  • 呐喊的回声

    ——再读鲁迅先生小说集《呐喊》

      作者:林钊勤

    如果问我哪本书阅读次数最多,那一定是鲁迅先生的《呐喊》了。

    如今,鲁迅先生已经离开我们80 多年了。自从读书记事起,对于鲁迅先生都是万分的尊敬。且不说那些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,光是一部震耳欲聋的《呐喊》就足以让人陷入沉思。

    《呐喊》虽然只有12 万字,14 个篇章,但是文中每一段话,每一个文字都是精华,揭露了当时人性的丑恶,试图唤醒人们的良知。

    从作品整体来看,《呐喊》中的短篇小说主题都是类似的,但是却赋予每个底层人物不同的性格,从面貌、语言、衣着、动态等各个方面深入刻画,入木三分:有入选课文、身穿“长衫”的孔乙己,有被生活折磨发疯的祥林嫂,有被意外斩首的夏雨等等,每个人可怜地、脆弱地活着。

    他们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,也是旧社会的“残余”,对于生活,对于当下,同样的无可奈何。“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”这八个字,是鲁迅先生悲悯而又愤怒地概括着当时的人们。

    在《呐喊》的自序中,鲁迅先生说:“我有四年多,曾经常常,——几乎是每天,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,年纪可是忘却了,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,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,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,在侮蔑里接了钱,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。”我们可以看出,鲁迅幼年家道中落,为父亲求药,也不受待见,尤其是那“高高”的柜台,让人敬畏,当铺小二“轻蔑”的眼神,更让幼年的鲁迅留下了痛恶印象。最终,鲁迅父亲在庸医的治疗下,痛苦地失去生命,或许这就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吧?

    读鲁迅先生的《呐喊》,我的心情是万分沉重的,字里行间,虽有晦涩难懂的部分,却都是不宜忽略的“伤痛揭露”。在封建制度的影响下,“他们”自欺欺人,麻木不仁,愚昧且无知,充满奴性……

    我们以不肯脱去“长衫”的孔乙己为例。在小说里,孔乙己是酒店内唯一一个穿着长衫却又站着喝酒的人。站着喝酒,是因为穷困潦倒,穿着破烂的长衫,是因为放不下读书人最后的体面。但是,他当真是不肯脱掉长衫吗?

   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,有着读书梦,长衫并没有错,他也没有错。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,“长衫”是父母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希望,是家族的门面,是寒窗苦读十余年的证明,却也是我们下不来的高台,无法低头的栅栏……

    如今,大学生是否穿着“长衫”并不是重点,外卖员、猪肉贩、夜市小摊贩、泥瓦匠……每个行业都有他们的身影,从专科、本科到研究生,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和梦想奔波,从早到晚,无论身上还是心上,他们早已没有“长衫”的枷锁。这是时代的进步。

    鲁迅先生正是用这些文字、这些人物来呐喊,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把尖刀,试图刺痛那个社会,刺痛那些麻木的人们,让他们能够早点觉醒。

    如今,社会在不断进步,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美好,《呐喊》的岁月逐渐离我们远去,声音却在我们的耳边久久回荡。

    《呐喊》:鲁迅/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

    呐喊的回声(图1)

    《呐喊》封面本文作者供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