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组广告
  • 内容详情

  • 岁月如歌

    遇见三桥

      作者:袁平

    三桥是一个乡名,与它相遇只有30天,现已过去近30年,那一汪清澈和明亮,却时常在梦中出现,像固化在我生命记忆中的方寸之地随时被提取。

    1991年夏天,高二暑期,是高考前最为关键的一年,为了我能在假期有好的学习环境,二姐叫我到她刚工作的地方——大成区三桥乡去暑期复习,她刚参加工作,聪明能干,在三桥乡供销社做会计,条件相对较好;于是,7月20日我从乡下老家动身。

    第一天是从张家浪走路到庆云乡外婆家,从庆云到三桥没有通班车,到双河区每天也只有一趟车次,还不经过三桥,好在大姨们打听到第二天有一辆“川粮”车要从庆云乡运粮到达县,经过三桥乡,于是又找人到乡粮站打听司机和明天出发时间,上午早早在路口等,中午车才从粮站方向缓缓驶来,歪歪斜斜,吱吱嘎嘎,粮装得太满,远看粮车就像个移动的大馒头。司机光着膀子,示意我坐在拖着的粮食上面,还好闻着是麦香,带的东西也不多,但费了好大劲才爬上车顶,选好稍凹的地方坐下,抓着旁边捆粮袋的麻绳,由着师傅慢悠悠向前行。天气好,太阳一直高照,货多路不平,车开得很慢,本来路程30公里左右,但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到三桥乡。车在一处树荫下停稳,我慢慢下来,谢过师傅,背起书包、抱起爸妈准备的山货,一边打听一边往街上走,先看到的是一个石拱桥,比老家的桥要大好多,桥下的水清澈透明,有人在那里洗衣服,也有小孩子戏水。很好找,过了桥右边就是供销社,可能听到对面的汽车声音,二姐已从二楼下来在门口接我,心疼我晒得通红的手膀,先找药店买了点涂的药,接下来几天,火烧火燎的手膀竟全部脱了皮才完事。

    二姐住的地方也不大,但还是腾了一块专为我学习之用,那是我第一次拥有除学校书桌之外的学习专属地,每天我会安排好自已的作息时间,二姐厨艺好,每顿都有可口的饭菜,常忆起的是下午稍晚点,她会在街上挑一些特别红的小蕃茄,先烫一下,剥了皮,切成小块,再撒上白糖,一大洋瓷碗,解渴消暑又营养,现在也这样做,但总没吃出当初那个味。晚饭后,会下楼去街上走走,我一直没看到有三座桥,也不记得三桥的具体来历,就只在街头和街尾看到两座桥,街是我们所谓的“淌平街”,很短,但很精致,场口那里的溪水,我每天都会去浸浸脚,感受那无比的清凉,去收获看到小鱼小虾抑或小蟹的欢喜;还要走过那条独街,石条路,中间略有凸起,青黑发亮,赶场天,两边商品琳琅满目,行人摩肩接踵。直到下午5点过才会恢复稍许平静,记忆中地面一直保持干净,随时都像用雨水洗过一样。现在想来可能是当时大家用纸不多,塑料袋也还显珍贵,加之乡人们纯朴爱干净所致,这种印象使我后来观看好多有关红军过乡过街的镜头,都感觉是三桥一样,承载着那一片崇敬和圣洁。街的背后就是一条小溪,小溪对面就是我来时的公路,路边上有好多高大的桉树,走过街尾的那座小桥,进入公路又可绕到街头那座稍大的桥回来。几乎天天这样的路线,伴着溪水,闻着街上油炸食品的香味,听知了永不厌倦的鸣声,也觉得生活过得别有一番滋味。

    记忆中的三桥还有最要好的同学罗远洋,我们一个班,住上下铺,他家就在三桥乡的一个村上,不远,有时赶场天他来乡上,我们一起看书学习,我也抽空去他们家作客。路不远,他们家条件不错,爸妈也很热情,每次去都做最好吃的给我们,他弟弟叫静真,也给我留下了阳光聪明可爱的印象,多年以后去重庆旅游还看到了他,已是一个帅气的男子汉。

    三桥良好的学习氛围,对我的思维也起到了促进作用,一天下午在做一道摩擦力的物理竞赛习题时,发现了一个除去许多中间计算环节,直接用一个数学公式即可计算出来的方法,我又试着做了几个同类型题,都能便捷地进行解答,于是我把例题和心得写成《快,来自总结》投稿至当时全国知名的《中学生学习报》,待高三上学时看到了报纸在头版进行了全文刊发并寄来50元稿费,除了请客,差不多解决了我在学校半月的伙食费。

    在三桥还有很多可忆之事,如和二姐一起写她的入党申请书,和她们单位的同事一起下乡,一起去别的镇赶场等。30年在岁月的长河中可能只有一瞬,但与三桥相遇后,那里的人、事、物却时常在我记忆中叠加,永远清澈的溪水,永远湛蓝的天,鲜红而甜美的蕃茄,干净而清润的古街,都让我难忘和感怀。天生三桥,感谢相遇。